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躺平”“上班不如上香”?当代青年何以青春

    潮新闻 记者 潘璐2023-05-04 03:39全网传播量3.8万
    00:00
    00:00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1915年9月,《青年杂志》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写道。

    翻看如今的社交媒体,关于青年人“躺平”的话题、“上学、上班不如上香”等自嘲式的标签不绝于耳。但同样也看到,90后丁立人问鼎国际象棋世界棋王,杭州小伙吴易昺不断向更高网球世界排位发起冲击……

    何为青春、何以青春?百年以来,这样的疑问不断,时代也从未给出过最佳注解。但不可否认,以革新、发展、新生为使命的青春之力,成为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重要的推动力量。

    或许如歌中所唱“开始的开始 ,是我们唱歌;最后的最后,是我们在走”——愿每个青年怀揣憧憬,在推动时代进步中,青春无悔。

    图源:视觉中国

    中国青年做“进步的而非保守的”青年,做“进取的而非退隐的”青年,做“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青年——回到1919年,我们可以从那个被北京人普遍冷落的春天里,窥见一个世纪之初的青春觉醒。

    戴着一副圆框眼镜、身着长衫的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在北大讲台上反对时任政府在《凡尔赛合约》签字,台下是青年学子们在昏暗的灯光下,紧握双拳、振臂高呼“还我河山”。

    1919年5月5日《晨报》发表的、题为《山东问题中之学生界行动》一文写道:“记者驱车赴中央公园游览。至天安门,见有大队学生,个个手持白旗,颁布传单,群众环集如堵,天安门至中华门沿路,几为学生团体占满。”

    对当时的李大钊、陈独秀等青年来说,他们愿意冲破腐朽势力的桎梏,在迷茫中摸索、寻求出路——“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在革命星火燎原之前,那些年轻人也曾在漫长的试错和探索中,陷入自我怀疑和前路无光的泥沼。

    因为感受到理想信念与现实的落差,所以存有满腔不满和愤懑;因为洞察当下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面貌,即使留学回国、家境优渥,仍然会叩问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即使心系“铁屋里熟睡的人们”,也要发出震耳发聩的声音以唤醒希望,所以以笔为刀、走出隐默。

    回望百年,不同年代的青年人虽使命担当不同,但从未让时代失望过。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青年踏上建党求索之路;钱学森、邓稼先等一大批青年英才突破重重封锁从海外回国;在脱贫攻坚、抗疫斗争、科技创新过程中,一批批青年在各自岗位挑起了重担。

    身着马甲的青年志愿者活跃在各个角落 来源:新华社

    如今,大多青年人日常聊天,总绕不开职场生活、学历门槛和各类资格证书考试。偶尔在汲汲营营之外,也会提起大学时对未来的憧憬,但迅速又会被眼前的苟且打得支离破碎。

    青年人为何会“躺平”?是否应该“躺平”?

    在各种批判和说教的声音之外,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曾在访谈中提出自己的理解。他认为,现在的年轻人认定的活法,就那么有限的几种。其中,买房子是摆在面前最迫切的问题,所以挣钱变成了一个很具象化、很窄的目标。

    “但其实真正的年轻时代,应该获得的是一种对世界的认识,对生命的体会,这是一个不断试错、探索的过程。”梁永安说。

    也许,青春本该是在不断地试错和探索中,建立对世界的认知和生命的体悟。但在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下,这一代青年人似乎更倾向于选择一个中规中矩的答案,来规避“内卷”的环境和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性。

    “遇到人生的重大抉择,青年表现出迷茫和困惑,有时会丧失方向感,感觉使不上力气,这种现象过去也或多或少存在。”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表示。

    青年人所面临的迷茫和纠结,具有时代普遍性。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郭元凯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当代青年所处的时空环境来看,青年成长成才、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与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关键期历史性地叠合。青年人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是一个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历史发展阶段,也是青年群体发展面临的新的历史起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们这些人的责任就是要探索出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这是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陈独秀的台词。

    2022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其中提到,新时代中国青年应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不觉醒。”对于站在新节点的青年群体来说,五四精神的种子从未枯萎。

    在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后,剧中不少红色地点成为热门打卡地。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里,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等烈士的墓前,摆满了鲜花。

    最质朴的爱国情怀和青春热血,总能与每一个时代并肩而行,即使跨越百余年,也能激荡起青年人心中的共鸣。

    生态保护实践活动、乡村调研、读书分享会……在各种形式的“五四”青年节背后,希望传承的是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

    它象征着青年人不妥协的积极进取,象征着青年人对社会问题的担当和破解、对各行各业的唤醒与创造。

    疫情期间,青年在假期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贡献 来源:新华社

    当时代变幻,被生存压力挤压进安全屋的青年人,仍会时时刻刻会听到自己心里的回声,自我询问“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

    或许是社交平台上一条条留言;或许是对不合理的职场制度的“整顿”;或许是在自己所处行业的一次锐意创新……不管是举手之劳,还是厚积薄发,那都是时代在发出属于青春的声音。

    因为正青春,所以不甘于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小世界里成为“空心人”,对现实生活中的亲友或是网络世界的陌生人都抱有善意和温情。

    因为正青春,不甘于矮化自己选择的工作,在日复一日、两点一线的奔忙中失去对生活的期待、对美好的感知。于是在某一领域深耕下去,和自己的不足和解,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因为正青春,不甘于“躺平”却又不想向“内卷”的环境妥协,所以在自我拉扯中挣扎、困顿,一边自嘲着反思,一边步履不停。

    丁立人加冕国际象棋世界棋王  新华社照片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也曾批判过26岁的自己,在现实的利益考量面前放弃一腔正义的热情。

    当时还是博士生的罗翔,偶遇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太太,找不到附近的援助中心。他见状提出打车送老人,老人竟然扑通跪下,一句“你就不用陪我上去了,别影响你的前途”。当时已经考过律师资格证的罗翔因为怕“惹麻烦”,自始至终没说出自己法律人的身份,这一经历让他羞愧至今

    在成长过程中,有选择、有无奈,但青春的羽翼总是格外坚硬,容易碰壁,容易退缩,但也容易愈合伤口,直面曾经那个懦弱胆怯的自己。

    罗翔在获得B站“百大UP主”奖项时说道:“这个世界并不美好,所以美好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人生有很多的哭泣,所以笑看人生才值得去努力。”

    青春原本也不止于年龄。跨越时间的湍流,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是不能被它打倒。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电影《中国合伙人》曾讲述了以新东方为原型的一代创业者的奋斗故事。观照现实,在遭遇重挫后,俞敏洪转战直播带货,“东方甄选”将年轻人董宇辉推到台前。他不只是带货主播,更在传递知识,启迪思考。

    这背后,是百折不屈,是拥抱变化,是锐意进取,何尝不是青春精神的传承。如同电影最后所说:“如果皱纹终将出现在你的脸上,那么,不要让它出现在你的心上。”

    正如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广权的致辞:年轮递增,只是数字的跳跃,皱纹拂面,也只是时间在乔装打扮,旧时模样未沧桑,历经岁月,没有忧伤,也许我们平时,有过放弃也想逃避。但任何时候,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我还在这样好的年纪,从头再来没关系,因为青春有所为,有所不畏。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歌剧《青春之歌》首演,高难音乐燃烧青春力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