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她成就了越剧“十生九尹”!听他们聊尹小芳新书里的故事

    潮新闻 孙钰熙 记者 马黎2023-06-03 13:03全网传播量6100
    00:00
    00:00

    6月2日下午,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高山流水情无限——尹小芳从艺八十周年纪念文集》新书首发。活动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和上海图书馆主办,《文集》编委会协办,并得到了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芳华越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及上海市虹口区非遗中心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复旦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王卫东、上海图书馆党委书记楼巍出席活动,为《文集》举行揭幕仪式。中国剧协副主席、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受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同志的委托,代表中国剧协为恩师献上贺词。

    茅威涛、赵志刚、陈丽宇分享自己与老师尹小芳的故事

    但凡知道越剧的人,一定不会不知道“尹派”。流派宗师尹桂芳被誉为“比美男子还要美”,并享有“越剧皇帝”之称号。

    “越剧皇帝”尹桂芳

    在越剧界,又有“十生九尹”的说法——“梅花大奖”茅威涛、“越剧王子”赵志刚、颇受戏迷喜爱的王君安、萧雅……包括被陈凯歌选中出演电影《梅兰芳》的余少群都是“尹门弟子”。“尹派”可谓是当之无愧的越剧小生第一流派。

    然而,许多观众未必晓得,尹桂芳技艺精湛,却不幸于晚年身体抱残,再难登台传艺。

    那么,缺少宗师亲授的尹派艺术,何以还能开枝散叶,繁盛至此?这份功劳,当属这场活动的主角,被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先生(代表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称之为“尹派二传手”的越剧表演艺术家尹小芳。

    越剧表演艺术家尹小芳

    中国评协副主席傅谨教授、浙江省剧协副主席赵志刚、福建省芳华越剧院副院长陈丽宇,还有两位已80多岁高龄的越剧界前辈张国华、潘祖德以及其他尹小芳的学生与友人,都来到了现场。但尹小芳却未能亲临。她现今已93岁高龄了,自是不方便外出。尹小芳将感谢的话语录了音,交由活动方,在现场通过录音播放,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她的喜爱。

    这部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收录了尹小芳从艺以来其生命中的重要友人们对她的印象,也收录了专家观众对她表演艺术的评价总结,当然,更有尹小芳对艺术生涯的回顾。

    1. 承上启下

    锣鼓戏韵,丝弦呤哦;有些旋律,遇见了就是一辈子。

    尹小芳原名钱汶均,12岁进入上海龙门大戏院学戏,年少的她深为尹桂芳艺术所倾倒。1946年,她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尹桂芳领衔的芳华剧团。由于勤奋努力再加天资聪颖,很同年年底便被“越剧皇帝”尹桂芳收入门下,并正式改名为“尹小芳”。

    此后,尹小芳学艺更加用心刻苦,且在演出中不断地精进成长。她的努力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与赞美,在当时一些刊物组织的评选活动中被选为“后起之秀冠军”。

    尹小芳(右)与恩师尹桂芳(左)合影(1986年)

    1979年,在上海文化广场举办的“尹桂芳越剧流派演唱会”中,作为尹派第一代弟子中的佼佼者,尹小芳登台献演尹派名段《浪荡子·叹钟点》。该段唱腔以“清板”著称,长达110句的唱词细腻生动地讲述了故事主角金育青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的人生经历。尹小芳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带着观众穿梭金育青之回忆,她的表演中,不时掺杂懊悔,体现人物在回溯过去时的情难自禁。

    昆曲艺术家郑传鉴评价:“自从1979年尹派演唱会上《浪荡子·叹钟点》一曲以后,尹派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尹小芳1979年演唱《浪荡子·叹钟点》

    往后,为帮助恩师尹桂芳重建剧团,复兴艺术,尹小芳又相继重排了《何文秀》《沙漠王子》等尹派名剧,并亲自示范传授下一代尹派弟子。且在传承期间,她不忘发展,更创排了新编神话剧《张羽煮海》、新编历史剧《浪子成龙》等原创作品,为尹派艺术留下了无数生动的舞台形象。

    尹小芳不仅是一名演员,还是一名教师。她于1959年入浙江艺术学校任职,为艺校第一届越剧班授课。这一班的学生后来都成为了浙江越剧的中坚力量,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艺校时的老师宋普南便在其中。

    她孜孜不倦,代替恩师,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尹派传人。

    尹小芳《张羽煮海》剧照

    2007年,《承上启下——一代传人尹小芳艺术专场》在沪杭两城举行。这场专场是受过尹小芳亲授指导的两名杰出尹派传人茅威涛、赵志刚一同策划举办的。茅威涛为这场专场专门策划定制的主题曲《三生路上有约定》,如今听来,依然令人感怀师门情长。

    “承上启下”——这四个字非尹小芳莫属。

    2007年在尹小芳专场上,茅威涛邀请冯洁作词,吴小平作曲制作了这首《三生路上有约定》作为专场主题曲。2019年尹桂芳百年诞辰,又为该曲目特意录制了一个MV

    2.从艺八十周年

    活动现场,茅威涛代表中国剧协为恩师祝贺。

    “学习小芳老师襟怀坦荡、甘为幕后的精神品格,对于我们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戏剧工作者,做好新时期的戏剧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读她对艺术的态度,聆听她对艺术的思考,更对我们每一位戏剧工作者有着照鉴自身的作用。感恩老师尹小芳赠予了我们这份凝聚着她毕生心血、弥足珍贵的礼物。”

    舞台上的茅威涛扮演男子,潇洒俊逸;舞台下的她是女子,却风度翩翩——这一点也与尹桂芳、尹小芳两位尹派宗师一脉相承。

    活动现场茅威涛致辞

    “我认识小芳老师的时候刚本科毕业不久,我是法语专业的,小芳老师时常要问我‘你是学法律的还是学法语的?’她好像一直想不明白,我这个专业的人为什么会对越剧这么痴迷。”这本书的主编李声凤说起了自己和尹小芳的渊源。

    “我在她眼里一直就只是一个孩子。”李声凤把“幸运”二字写在了脸上,而这份“幸运”同时也属于在场的每一个人。

    “从《汉宫怨》开始,唱腔和表演就得到了小芳老师的指导,而有了更大的提升。我们在老师家学戏,老师还要照顾我们吃饭,我至今记得那油爆虾特别好吃。”茅威涛分享了自己与尹小芳老师的往事。

    《汉宫怨》是茅威涛首次获“梅花奖”的作品。她那年23岁,一出手就得了个榜首。

    而后,茅威涛又分享了自己“二度梅”的作品——《西厢记》的唱腔创作,这也是尹小芳老师的功劳。

    “我还记得当时胡梦桥老师(《西厢记》之作曲)特意住到小芳老师家里去搞唱腔,然后带回了录在卡带上的《西厢记》中一些唱段的示范演唱,唱毕最后还了留一句话(茅威涛用上海话模仿老师说):茅威涛啊茅威涛格嫩嘎侬要是还唱勿好,真是要天打雷劈了哦……是小芳老师一直以来的悉心教导成就了今天的茅威涛。”说完,她小心翼翼地将话筒递给了坐在一旁的“越剧王子”赵志刚。茅威涛知道自己一定要赶紧“刹住车”了。要真正聊起与老师之间的故事,怕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茅威涛和尹小芳

    接过话筒,赵志刚讲了自己对尹小芳老师的印象。在他看来,尹小芳不仅仅是传承,她更是有着自己的风格和艺术创造在其中。“并且,”赵志刚说,“我认为无论尹桂芳老师还是尹小芳老师,他们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她们从来不给后辈设置框架。”

    赵志刚与小芳老师合影(1982年)

    作为三位分享的学生中年龄最小的陈丽宇,来自尹派艺术的大本营福建省芳华越剧院。

    陈丽宇已经成长为梅花奖演员和芳华越剧院副院长。说起老师的故事,陈丽宇有些感慨:“我曾经都要放弃了……若不是小芳老师耐心指导重新为我寻找到了勇气与自信,我可能已经不在舞台上了……我们在老师们身上学到的不光有技艺,更有尹派的精神。所以,我一定要好好传承尹桂芳老师和小芳老师的心愿,把‘芳华’守好,让尹派艺术和尹派精神可以一直延绵传承下去。”

    陈丽宇与小芳老师合影(2006年)

    3. 尹派精神

    尹桂芳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说的是她当年创作越剧《屈原》时为此人物新创了一个腔,不料,琴师一听,脱口而出:“不像尹派了!”尹桂芳觉着好笑,反问道:“尹桂芳唱的,不是尹派是什么?”

    这个故事,尹桂芳后来说给了那位以“改革”和“折腾”蜚声越圈的茅威涛听。茅威涛当时正因观众“骂”她唱得“不像尹派”而哭丧着脸。

    显然,“太先生”尹桂芳的这个故事对茅威涛而言是一剂强心针。

    尹小芳同是一位极其愿意接受新事物的人。对于茅威涛“发明”出的那些经常被“骂”的新戏,她始终给予充分的支持。

    茅威涛创排《孔乙己》剃光头时与小芳老师合影,经典一幕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当一门技艺趋于成熟的时候,人们总会被其形式所束缚。这是人在认知上的弱点,因为人始终依赖经验,不喜冒险。而所谓“正确”的经验,便是认知中的“舒适圈”。比超越前人更难的,是超越自己。从尹桂芳到尹小芳,尹派艺术真正的精髓显而易见——不断超越和突破自我。

    尹门弟子的身上,也传承了这份核心精髓。他们博采众长,自成一格,与老师有些相似,但又不完全像,彼此之间更是千差万别。

    尹门弟子:茅威涛、赵志刚、王君安、萧雅

    尹派艺术的精神是一种“冒险精神”。它始终寻寻觅觅,始终不能满足。但同时,它又是谨慎而沉稳的,是负责而有使命感的。正如尹桂芳为了传播越剧艺术,自告奋勇离开上海远赴福建;又如尹小芳为了复兴尹派艺术,甘愿“化身”恩师潜心传艺。

    守正创新的“尹派精神”是尹派艺术赠予后世戏剧工作者的礼物,也是尹派艺术之所以能够开枝散叶、延绵长存的奥秘所在。

    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恩如山,并不亚于父母。有时候老师的精神、品格、态度或是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便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尹桂芳赠予尹小芳之题字——“承上启下”

    “高山流水情无限”——尹小芳把从艺八十年来对越剧艺术的情,对尹派艺术的情,对学生、对人生的情,写在了这本书里。

    “转载请注明出处”

    马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