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呀挖·穿越明清 | 钱塘江边建海塘,乾隆亲自来打桩?

潮新闻 记者 施雯 通讯员 张婉颖 严石涵 于秋娜2023-06-09 09:40全网传播量20.1万
00:00
00:00

北京有个什刹海,杭州有条杭海路,杭州这里的海,说的就是通往东海的钱塘江。

市井生活的繁华的背后,沿“海”的杭州有一道特色的“生命线”和“幸福线”,那就是海塘。

本周末,“发现杭州2022——杭州考古工作年度盘点暨出土文物展”在杭州市临平博物馆西馆临展厅开展。

微信图片_20230609101143.jpg

此次展览由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杭州市临平博物馆联合举办,展出了从新石器时代先民生活、发掘出土陶瓷精品、杭州2022年城市考古成果、杭州地区墓葬面貌、临平古海塘遗址的360余件文物,展览时间为6月9日至8月8日(周一馆休)。

海塘建设历史悠久,凝聚着无数先人的智慧结晶,在钱塘江畔,坊间还流传着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亲自来江边打桩筑海塘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30609102409.jpg

在杭州沿杭海路向北,我们来到临平区,2021年起,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临平境内乔司牛角村的古海塘遗址进行了发掘。

临平古海塘中的鱼鳞石塘,是乾隆年间建造的。从那之后,临平乔司一带的沿江才开始有人居住,而彼时杭州的下沙、九堡一带还在江中。

挡怒潮防巨洪,护卫百万生灵和浙北良田。

临平古海塘遗址位于东湖高架路与杭海路(外翁线)交叉口东南侧,乔下线以西,距今钱塘江北岸约5.5公里。

微信图片_20230609103434.jpg

遗址内共发现六道大致呈东西走向的古海塘遗存,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跨度最长、发掘规模最大、整体结构保存最完整、塘型结构最齐全的海塘遗址。

从南向北,这六道塘依次为范公塘及护塘沉船、柴塘、鱼鳞石塘、柴塘、竹笼石塘、条块石塘。

▷范公塘

微信图片_20230609102800.png

范公塘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由范承谟建造,位于遗址最南部,发现的遗存为柴塘类型的古海塘。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范公塘被大水冲毁,乾隆四十八年在被冲毁位置用长5-6丈的船载石块凿沉垒砌堵塞缺口。

▷柴塘

微信图片_20230609102919.png

第二道柴塘,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修筑,位于遗址中部,范公塘北侧约360米,由柴条层和土层相间叠砌而成,并以木桩加固。

该柴塘现正进行异地迁移保护,它的建造先用藤条将树枝、柴草卷在一起,在地底铺上一层,再在上面垫经夯实的黏土或沙黏土,以此法层层叠加,便构成柴塘的“内馅”。

为使柴塘更牢固,“内馅”中每隔一段距离还需插入木桩。柴薪和土层相间的混合结构,使柴塘具有更强的抗冲刷能力,非常适用于钱塘江沿岸承载力很低的松软地基。

▷鱼鳞石塘

微信图片_20230609103038.jpg

鱼鳞石塘于清乾隆四十九年至五十二年(1784年至1787)修建完成,位于遗址中部,由迎水面的石塘体和背水面的附土堆积组成。

石塘体用打磨较为规整的石条纵横错置平砌,共十八层,从下至上逐层收分,石条间用灰浆抹缝,顶层石条间又以铁锭衔接,石条下有桩基。

鱼鳞石塘现正进行异地迁移保护,它全部用整齐的长方形条石以块块纵横交错,自下而上垒成。

每块条石之间凿出槽榫,用铸铁嵌合起来,合缝处用油灰、糯米浆浇灌,因其迎水面条石逐层微微内收,一层压着一层,呈有规则的鱼鳞状,所以俗称鱼鳞石塘。

从打桩奠基到砌筑塘身,鱼鳞石塘每一道工序均有章法,每一层塘石布置,各有程式,因此整个海塘极其坚固,具有很强的整体性、稳定性和防渗漏性,能抗御强劲潮浪的冲击,久而不溃。

▷柴塘

微信图片_20230609102648.png

第四道柴塘,应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所建,位于遗址北部,杭海路南侧,南距鱼鳞石塘约350米,由柴条层和土层相间叠砌而成,并以木桩加,宽约8.6米,高约1.5米。该段海塘为最新考古发现和确认的海塘。

▷竹笼石塘

微信图片_20230609103252.png

竹笼石塘应为宋元时期所建,位于遗址北部,杭海路下中南部,由迎水面的石块与背水面的附土堆积组成,并以木桩加固,局部发现有竹笼痕迹。

竹笼石塘,用竹笼和石头搭建起来的海塘,其在大竹编笼中填满块状的石头,将竹笼横过来叠放,并用长桩进行固定。

由于钱塘江涌潮非常凶猛,所以塘前还钉立了桩木用来消杀涌潮、强浪的直接冲击,是历史上改进钱塘江海塘型式结构和用石筑塘的开端。

竹笼石塘在建筑材料、修筑方法、塘身结构、基础处理以及挡浪防冲等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

竹笼 “重而不陷”、“散而不乱”,整体性、稳定性和坚韧性都比较好。塘前设置的“滉柱”,可以削弱潮流波浪的能量,促进塘前泥沙的淤积和滩涂的淤涨,从而保护塘脚的稳定。

▷条块石塘

微信图片_20230609102519.jpg

条块石塘于康熙五十九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20~1780)之间修建完成,位于遗址北部,杭海路下北部,迎水面内用块石填堵,外用条石包边,共14层,每层各留收分,背水面培填附土堆积。

条块石塘西端到此止(石塘工尾),东部继续向海宁方向延伸。

条块石塘又称为丁由石塘,临水面用石砌筑,腹里用土石填内,施工简便,结构轻巧,省工省料,对于缓潮地段,防潮效果也很好。

1686302432394.jpg

牛角村古海塘遗址从宋元时期的乱石塘,到清初康熙年间的范公塘、条块石塘,到清代雍正年间的柴塘,再到乾隆后期的柴塘、鱼鳞石塘,串联起钱塘江海塘修筑的历史脉络,反映了当地整个古海塘修建的通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