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又到一年七夕节,牵牛织女的传说,让乞巧节多了几分浪漫的美。延续千年至今,七夕却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广州是岭南乞巧节习俗保留最完整、特色最鲜明的地区之一。在广州天河“中国乞巧第一村”珠村,乞巧节蕴藏在古村代代相传的习俗里。
穿越时空隧道,古人如何过七夕?探求非遗传承之路,乞巧节又与当下“新玩法”擦出怎样的火花?乞巧望秋月,夜探珠村时,一起遇见一个这样的广州。
古村之夜:月下穿针拜九霄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唐朝文学家权德舆的《七夕》,讲述乞巧习俗。
探身时间的长廊,来到当下的广州。古村之夜,仍然延续着这样的传统。
8月17日晚,2023广州乞巧文化节在天河区珠村七夕文化广场开幕,开启为期七天的文化盛宴。开幕式上,恢复乞巧拜祭仪式、及笄礼,配合文艺汇演、民俗表演等多种形式,呈现传统地道的乞巧庆典,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朋友们驻足观看。
月下乞巧、投针验巧……皓月当空,对影成双。不变的是传承。
在珠村明德堂内,七夕之夜,天空中繁星点点之时,玉女们身着礼服,脚踩传统布鞋,手持折扇,缓步轻挪入会场。在主礼人的引导下,郑重地完成对拜、参拜、净手、上香、献茶、对月穿针、唱乞巧歌等仪式环节,恍若时光倒回数百年前。
“今年是我第十年参加乞巧活动,在村里,乞巧这样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今年活动比往年都热闹。参加夜间拜七娘活动,大家都会借乞巧节的契机,许愿爱情、事业、学业的祝福。”参加活动的“玉女”冼小姐说。
各式各样精巧的手工艺品有序陈列在贡台上,走到近旁仔细端详,瓜果、花卉栩栩如生、真假难辨……旧时乞巧节,珠村姑娘们会在家门前或厅堂中摆设八仙桌,插上香烛,点起檀香,摆放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当地人唤作“摆七娘”。
“古时男耕女织,乞巧就是乞求仙女赐巧手给我们,可以维持家计。”潘慧君说,今年70岁的潘慧君,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君姨。她是珠村有名的“巧姐”,也是“天河乞巧习俗”的代表性传承人。
“每年乞巧节,巧姐、巧哥们都会参加,也会根据每年的主题创作新作品。这是我第14年参加乞巧活动,从过去的每年,到今后的有生之年,我都会参加乞巧活动,因为我既喜欢做手工,也想传承好乞巧的文化。”君姨说,每年,她们一起摆七娘,也一起相聚,七夕寄托了她们对美好的生活的祝愿。
传承之景:年年并在此宵中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白居易的《七夕》,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七夕的况味。
穿越古今,传统文化与当代语境,碰撞出新的火花。这是一座城市关于传统的记忆,也是百姓对于民间风俗的美好延续。
“古韵幻境舞七夕”的全息灯光秀开场即燃,视觉科技与传统文化碰撞,将人带进一个古韵时空;七夕游园会、云游非遗博物馆、非遗创意市集、游戏等创意文化活动,演绎出传承的全新形式。数字科技为非遗传承注入新内涵。
“原来古人是这样过七夕节的,很多好看的小玩意,也有很多有趣的表演,让我近距离感受传统乞巧节的文化魅力。”市民陈先生说。
天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佳美表示:“今年的乞巧节,回归珠村的七夕广场来举办开幕仪式,将传统文化与数字全息投影的全新形式结合,为喜爱乞巧文化的群众新的展现。游园会与市集也是让大家来感受乞巧的夜文化与珠村的夜经济。”
以珠村传统乞巧活动为“点”,以各大商圈配套活动为“线”,2023广州乞巧文化节推出“7天7场”主题系列活动,七天时间,每天会连续不间断地推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文化活动,推动传统文化“破壁出圈”,多方面、多层次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传承之景,年年并在此宵中。